【走近大先生】杨光华:应当按教育规律来办学

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党委教师工作部2022-11-14



【编者按】为认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引导全体教职工致敬大先生、争做好老师,党委教师工作部特联合院级党委整理与我校相关学科领域发展史上的重要奠基人、重大贡献者以及潜心育人“大先生”的事迹,进一步讲好学界名师故事,感悟大师风范,营造全校为党、为国家、为民族无私奉献、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现推送第四期《杨光华:应当按教育规律来办学》。





杨光华从北京石油学院初创开始,经历了我校从蓬勃发展、迁校磨难到恢复重建、再创辉煌的历程,是石大历史上功勋卓著的开拓者。




“科研工作要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

1951年,留美归来的杨光华在石油化工领域开始了艰苦探究,进行了许多开创性的工作。

他先执教北京大学,受聘为化工系副教授,开展石油学科方面的教学。1952年9月,清华大学石油系成立,杨光华调入清华大学,与化学工程学家武迟一起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石油及天然气工学专业,并编写了第一部教材《石油天然气工艺学》。后来,他主编了我国第一部《石油炼制工艺学》,主持筹建了我国第一个炼制专业教学实验室。

1956年,杨光华被派往苏联进修,在那里出色地完成了裂化催化剂上结焦动力学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潘钦可夫—杨”结焦方程。

杨光华一直认为,科研工作要与祖国的需要紧密结合。秉承这一理念,杨光华在科研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

60年代,为适应中国航空航天和国防事业对高能燃料的需求,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组建了特种燃料研究室,杨光华主持研制成功“新凝油剂合成工艺及其使用配方”,正式装备部队,为中国国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该成果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发明三等奖。

70年代以来,杨光华认识到催化裂化过程必将在炼油工业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把该过程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鉴于此后该项研究工作卓有成效,1983年以他为首的科研组参加了第一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的研究工作,并负责该项目其中一个专题“裂化催化剂再生反应动力学规律”,该项目于1986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80年代初,杨光华预见重质油加工技术发展将会是石油加工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他提出并组建了重质油研究室。1987年,他审时度势,将重质油研究室和与石油加工相关的科研组联合建立为重质油加工实验室,并申报成立“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自此20多年来,该重点实验室在重质油加工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重质油及渣油加工的几个基础理论问题》一书,是他古稀之年在总结长期研究工作的基础上,以中英文逐字逐句亲笔撰写的力作,是他研究思想的结晶。

杨光华还是一位优秀的学科带头人,他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一贯十分重视培养中青年教师和青年学生,自1951年任教以来,他先后培养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培养了我校第一批博士生,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科技、教育和管理领域的骨干和中坚力量。他所领导的有机化工学科是第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在培养中国石油和石化科技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4年,杨光华会见奥地利代表



“应当按教育规律来办学”

杨光华是蜚声海内外的著名教育家。他认为应当按教育规律来办学,他深入课堂、走进师生、行走校园,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思考着如何推出有力的举措。

“没有优秀人才就不可能有石油工业的发展,我们可以引进第一流的设备,但我们还必须培养自己的第一流的人才。”为此,杨光华推动教学改革:加强基础课教学,大力抓好外语教学,重视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进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确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的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学风,培养出了一批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1958年,时任石油工程教研室主任的杨光华和教师一起讨论课程建设

杨光华大力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在办好原有石油专业的基础上,增设了一些石油工业急需的新专业,并相继开设了数学、应用物理、应用化学等理科专业。1989年2月,杨光华提出要搞好重点学科和重点课程的建设。

杨光华强调“重点大学必须是既是教学中心,又是科研中心。我们要办第一流大学,先决条件之一,必须有一流的科学技术水平。”学校不断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出台支持科研工作的具体措施,重视科研攻关以及与石油企业的合作,推动学校科学研究一步步走向繁荣。

杨光华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他认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全面规划,严格要求,知人善任,要培养出能够胜任各项教学科研工作的广大教师队伍,还要选拔造就出一批能攀登石油科学高峰的“代表队”。他重视培养学术带头人,形成了老中青结合的学科专业团队。他特别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要求要创造条件“让青年人脱颖而出”。

杨光华重视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他主张强化学校同国内外的联系,进一步把石油大学推向社会,推向世界。努力使一批学术带头人走向社会、走向世界,让他们成为国内外知名的学者。坚持为国民经济服务的方向,同各石油企业合作,共同解决生产中的难题。杨光华强调,在认识上转变办学观念,打破封闭的传统模式,加强横向联系。学校要在开发我国东部油田、渤海浅海油田和开发黄河三角洲中做出贡献。

杨光华特别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重视对学生的美育。他在任期间,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校园文化氛围非常浓厚。学校建造了校史和艺术品陈列馆,用校史文物和书画艺术作品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熏陶。20世纪80年代,华东石油学院在全国工科高校中率先提出并实施了人文素质教育,学校引进了一批文学、艺术课教师,开设了一批文学艺术课程,开展了许多文化艺术活动。东营校区校园内诸多的人文景点都凝结着杨光华的心血,在他的任期内,他礼聘国内知名雕刻家制作了第一流的校园雕刻,其中“创造太阳”雕塑更是成为学校标志性的人文景观。

来源 丨 《中国石油大学报》



统筹  |  任晓东 张钊

排版  |  刘夕琳

审核  |  牛庆玮



阅读  2197
  3